在桥梁工程中,节段拼架桥机的高精度安装对施工安全与效率至关重要。传统二维图纸难以全面反映复杂空间关系,导致管线冲突、结构干涉等问题频发。基于 BIM 的碰撞检查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动态模拟,可提前识别设计与施工中的潜在风险,实现 “零碰撞” 目标。以下从技术原理、实施流程及工程应用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BIM 碰撞检查技术原理与模型构建
节段拼架桥机的碰撞风险主要集中在三大场景:结构构件干涉(如主梁与桥墩的空间冲突)、机电管线碰撞(液压管路与电气线路交叉)、施工设备与周边环境的动态干扰(如架桥机过孔时与既有建筑的间距不足)。BIM 技术通过多维度建模实现全要素整合:
全专业模型整合
采用 Revit 等软件建立包含节段梁、架桥机结构、液压系统、电气线路、临时支撑等的三维模型,精度需达到 LOD300(构件级详细设计)。例如,兰合铁路泄湖峡大夏河特大桥项目通过 BIM 整合 21 种节段梁模型,精确反映预应力管道、预埋件等细节。
动态施工模拟
结合 Navisworks 等工具进行 4D 模拟(3D 模型 + 时间维度),模拟架桥机拼装、节段吊装、过孔移位等关键工序。例如,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通过 BIM 模拟架桥机过孔过程,提前发现支腿与临时支撑的干涉问题,优化施工路径。
碰撞规则定义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差异化检测规则:
硬碰撞:构件空间位置重叠(如液压管路穿透钢箱梁腹板);
软碰撞:间距不满足施工操作要求(如电气设备检修空间不足 300mm);
动态碰撞:架桥机运行轨迹与周边障碍物的最小安全距离(如与高压线净距需≥10m)。
二、碰撞检查实施流程与关键环节
碰撞检查以 “模型构建 - 冲突检测 - 优化整改 - 验证闭合” 为主线,需严格把控以下环节:
模型轻量化处理
对超大型模型进行分区拆分(如按施工标段划分),采用 IFC 或 NWC 格式导入 Navisworks,降低计算机内存占用。例如,某高铁项目通过模型轻量化将碰撞检查耗时从 8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
多维度冲突检测
专业内检查:重点排查结构钢筋与预应力管道的空间干涉,如某项目通过 BIM 发现箱梁顶板钢筋与体外索锚固区碰撞,优化后减少返工量约 12 吨。
专业间检查:协调机电与土建模型,避免风管与结构梁碰撞。黄茅海项目通过 BIM 发现 137 处管线与节段梁预留孔位置偏差,提前调整后节约工期 21 天。
动态施工检查:模拟架桥机过孔时支腿与桥墩的空间关系,某地铁项目通过 BIM 优化支腿行走路径,避免与墩顶预埋件碰撞。
冲突分级管理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应对策略:
一级冲突(影响结构安全或重大返工):立即停止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联合评审,如某项目发现架桥机主梁与桥墩承台碰撞,通过调整支腿位置消除隐患。
二级冲突(影响施工效率或质量):在模型中标记并生成整改清单,限期解决。例如,某项目通过 BIM 发现吊装吊点与预应力管道位置冲突,调整吊具设计后避免了预应力损失。
三级冲突(细微偏差或可忽略):记录备案,在施工中动态调整。
整改验证与模型更新
整改完成后重新导入模型进行二次检测,确保冲突闭合。例如,某项目通过 BIM 发现架桥机横移轨道与临时支撑基础碰撞,调整基础位置后再次检测,确认无冲突后恢复施工。
三、工程应用效果与实施要点
实际效益量化
成本控制: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通过 BIM 碰撞检查减少设计变更 43 项,节约成本约 140 万元。
工期优化:兰合铁路项目通过 BIM 提前发现架桥机过孔干涉问题,缩短工期 15 天。
质量提升:某地铁项目通过 BIM 优化钢筋排布,避免了 23 处节点钢筋碰撞,提高混凝土浇筑密实度。
实施关键要点
模型精度保障:采用高精度测量设备(如 0.5 秒全站仪)对预制节段进行三维扫描,与 BIM 模型对比修正,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
数据实时同步:通过云平台实现设计、施工、监理三方模型数据实时共享,确保变更及时更新。例如,某项目通过 BIM 协同平台在 2 小时内完成设计变更的模型调整与冲突重检。
人员技能培训:组织操作人员学习 BIM 软件操作与碰撞规则解读,某项目通过培训使操作人员冲突识别效率提升 60%。
典型案例分析
陕西某桥梁项目在节段梁拼装中,通过 BIM 碰撞检查发现以下问题:
结构干涉:架桥机前支腿与桥墩盖梁钢筋碰撞,通过调整支腿垫板位置消除风险;
机电冲突:液压管路与电气线槽路径交叉,重新规划后避免了管线磨损;
施工干扰:架桥机过孔时尾部与临时栈桥护栏间距不足,调整栈桥位置后满足安全要求。
该项目通过 BIM 优化后,设备故障率下降 30%,单次架梁时间缩短 18%。
通过 BIM 技术的应用,节段拼架桥机的碰撞检查从 “事后整改” 转向 “事前预防”,为精细化施工提供了可靠支撑。实际应用中需结合项目特点,动态调整检测规则与流程,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