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桥机的台班记录与工时统计是设备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通过系统化记录与精准分类,为施工效率分析、资源调配及设备维护提供数据支撑。其规范实施需明确记录要素、统一统计标准,实现数据可追溯与应用闭环。
台班记录需涵盖设备状态与作业全过程信息。基础内容应包括设备型号、日期、作业区间等静态信息,如 300t 架桥机在北环路桥 1# 跨的架设需标注具体作业日期与对应墩号。动态记录需按时间节点细化,区分试吊、正式架梁、进出场等不同作业阶段的耗时,试吊阶段需单独注明荷载测试情况,进出场时间需精确到小时以核算运输成本。关键参数记录不可缺失,包括液压系统压力、支腿沉降量等实时数据,以及天气条件、作业环境等外部因素,当风速超过 10.8m/s 等限制条件时,需明确标注停工时段及原因,确保记录的客观性与完整性。
运转工时统计需依据作业性质实施分类计量。按定额时间标准,有效作业时间分为基本时间与辅助时间:基本时间即梁体起吊、横移、落梁等直接作业时段,需与架梁数量精准对应;辅助时间包括设备检查、参数调整、吊具更换等准备环节,北环路桥项目中每片梁的辅助时间约占总工时的 25%。非定额时间需单独统计,如因待料、天气影响导致的闲置时间,按连续停用超 2 小时标准界定并注明原因;设备故障时间需记录故障部位、处理过程及耗时,为维护计划提供依据。所有工时统计需遵循 “即时记录、班后复核” 原则,避免事后补记造成的数据偏差。
数据应用需形成管理闭环。通过台班记录分析设备利用率,当有效作业时间占比低于 60% 时,需排查工序衔接问题;统计不同工况下的工时消耗,如曲线段架梁较直线段耗时增加的比例,为施工计划调整提供参考。故障工时的累积分析可识别高频问题部件,如某项目通过统计发现支腿液压系统故障占比达 60%,据此优化了日常检查频次。记录表单需保存完整,包含操作人员、质检员签字确认环节,作为成本核算与责任追溯的原始凭证,确保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全过程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