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空间的龙门吊操作是对设备性能与人员技能的双重考验,车间设备检修通道、调相机房、老旧厂区等场景中,作业空间往往仅比设备轮廓宽 1-2 米,任何操作偏差都可能引发碰撞事故。这项操作从早期依赖司机经验的 “凭感觉” 作业,逐步发展为依托勘察预判、设备适配与协同配合的标准化流程,技巧的演进直接关乎作业安全与效率。
事前勘察与路径规划是狭窄空间操作的 “前置密码”。沂南换流站调相机房吊装 235 吨定子时,空间紧凑到仅容设备与轨道通行,操作团队提前用激光测距仪测绘通道尺寸,标记出立柱、电缆沟等障碍物坐标,将路径误差控制在 5 毫米内。地面处理同样关键,起吊区域需分层夯实灰土并铺设 40 毫米厚钢板,确保地面抗压强度不低于 20 吨 / 平方米,避免设备行走时因沉降引发偏移。物流园区分拣区的经验更具普适性:作业前需确认吊物与周边设备的安全间距,对长超 6 米的货物,需提前规划 “起吊 - 平移 - 转向” 的三段式路径,避开叉车通道与立柱障碍。
设备适配与吊具选择直接决定操作可行性。液压龙门吊凭借组合式横梁与可调轨道,成为狭小厂房的优选设备 ——453 吨液压龙门吊在调相机房作业时,通过调整轨道间距适配定子宽度,用 19 米长的定制吊索避开顶部空间限制,解决了大型设备的进出难题。小型车间的 LDA 型龙门吊则依赖轻量化吊具,用折叠式吊钩替代传统刚性吊具,在立柱间隙中转向时可减少 30% 的空间占用。电磁吊具在钢材分拣狭窄区的应用更显优势,无需捆绑即可快速起吊,配合吸盘吸附力检测,避免了吊索摆动碰撞周边设备。
精细化操作技巧是规避风险的核心。起升阶段需执行 “低速悬停” 原则:调相机定子吊装时,起升高度每增加 50 厘米便暂停 10 秒,观测吊索受力与设备姿态,确保重心始终与轨道中线对齐;车间作业中,起升速度控制在 0.5 米 / 分钟以下,离地 20 厘米时检查吊具稳定性,确认无误再继续提升。行走与转向操作更需精准,大车移动采用 “点动式” 控制,每次移动距离不超过 1 米,通过对讲机接收地面指挥的 “左偏 5 厘米”“停止” 等指令调整方向。转向时优先选择设备对角线与通道平行的角度,LDA 型龙门吊在车间拐角处,常通过 “先退后半转” 的技巧避开立柱障碍。
多岗位协同构成安全防线。“地面 - 车上双信号员” 制度在狭窄区必不可少:地面指挥员站在设备行进方向的侧前方,用标准化手势配合高频对讲机传递指令,遇突发障碍立即发出 “紧急停止” 信号;车上操作员则专注观察驾驶室两侧的激光测距仪数据,确保与障碍物间距不小于 0.8 米。调相机吊装中还增设了专人观测轨道水平度,每 15 分钟检查一次沉降情况,避免因地面变形导致设备倾斜。
历史教训推动了操作的规范化。20 世纪 90 年代前,狭窄空间作业因缺乏流程指导,碰撞事故频发 —— 某车间曾因未提前勘察路径,导致龙门吊与行车梁相撞,造成吊物坠落。如今 GB51210 等规范明确要求,狭窄区作业前必须编制专项方案,新司机需通过三维模拟训练练习穿行车体框架等场景,实操技能达标后方可上岗。这些从经验与教训中沉淀的技巧,让龙门吊在方寸之间的作业既高效又安全,成为特殊场景起重作业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