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装置是桥式起重机防止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为屏蔽这些关键保护设施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保护机制失效,酿成恶性安全事故。近年来多起典型事故充分暴露了这一问题的严重危害,值得企业和作业人员深刻警醒。
2025 年武汉 “6・16” 起重伤害事故是安全装置长期失效的典型案例。涉事门式起重机因门联锁失效、防脱钩装置缺失、大车运行行程限位器失效等多重安全装置缺陷,在吊装钢筋作业时发生钢丝绳散落事故。当时钩子工站在钢筋堆垛上挂钩,因防脱钩装置缺失,吊起的钢筋突然滚落,将作业人员挤压致死,直接经济损失达 126 万元。事后调查发现,该企业不仅未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长期存在的装置缺失问题视而不见,更未对作业人员开展基本安全培训,最终导致本可避免的悲剧发生。
电气安全装置的人为短接行为同样潜藏重大风险。某起重机械定期检验中发现,一台双速起升起重机的控制手柄被私自改装,维修人员将快速下降与慢速下降按钮触点短接。当吊钩上升触发高度限位器时,设备未按规范切断动力源,反而自动切换为快速下降运动。这种违规改装使得限位保护功能完全失效,在高空吊装作业中极易造成吊物突然坠落或碰撞事故,严重违背 GB/T3811 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关于极限位置保护的强制要求。
更常见的违规行为是对起重量限制器的屏蔽。部分企业为超载吊装,通过短接电路或加装屏蔽开关绕过保护装置。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起重机结构受力超出设计极限,极易引发折梁、倾覆等灾难性后果。某案例中,被短接的起重量限制器无法发出超载预警,最终导致起重机主梁永久变形,修复费用超过设备原值的 30%。
这些事故的共性原因在于安全意识淡薄:有的为图作业方便屏蔽门联锁,有的为赶工期短接限位开关,有的为超载作业屏蔽重量限制器。根据《起重机械安全规程》,擅自解除安全防护装置已明确列入安全红线,但仍有企业铤而走险。预防此类事故必须强化 “装置不可破、红线不可越” 的安全理念,通过加强日常巡检、严格责任追究、完善技术监控手段,从根本上杜绝人为屏蔽安全装置的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