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与满堂支架法的核心差异,集中体现在支架资源消耗与场地占用效率上。满堂支架法依赖逐孔搭设的临时支撑体系,而移动模架以 “可循环移动的空中平台” 为核心设计逻辑,通过结构复用与空间优化,实现了支架材料的大幅节省与施工场地的极致压缩。潍宿高铁、沈白高铁等工程的实践表明,这两大优势在复杂地形、交通繁忙区域等场景中尤为突出,成为其替代满堂支架法的关键原因。
节省支架材料的优势,本质是通过设备复用替代一次性支架消耗,在高墩、跨水域等场景中效益尤为显著。潍宿高铁安丘汶河特大桥 5 至 15 号墩位于河道内,若采用满堂支架法施工,需针对 11 孔 40 米梁跨搭设近 4400 平方米的支架体系,仅钢管、扣件等主材用量就达 2800 吨,且需对河道内软土地基进行换填加固,仅支架基础处理成本就超 300 万元。而项目实际采用的移动模架仅需一套主梁、支腿等核心承重结构,通过液压系统实现逐孔移位,支架类材料用量降至 320 吨,不足满堂支架法的 12%。更关键的是,移动模架可反复周转使用,该套设备在完成汶河特大桥施工后,直接转场至渠河特大桥继续作业,进一步摊薄了设备投入成本。对于高墩桥梁,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当桥墩高度超过 15 米时,满堂支架需设置多层横向剪刀撑与纵向扫地杆,材料用量随高度呈指数级增长,而移动模架仅通过墩旁托架支撑,不受墩高影响,某高速高墩桥梁施工中曾创下支架成本降低 65% 的纪录。
少占场地的优势则源于施工空间的垂直分离,完美适配场地受限场景。沈白高铁长白中路公铁桥三期施工中,上部现浇梁若采用满堂支架法,需占用主路 3.5 米机动车道和 6 米宽辅路,仅支架搭设就需封闭施工 4 个月,导致该路段交通双向拥堵常态化。而同类跨路桥梁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时,所有作业均在距地面 12 米以上的高空平台完成,桥下仅需预留小型操作空间,无需占用主辅路通行区域,施工期间可保障双向 2 排机动车正常通行。在水域与特殊地形中,这种场地优势更具决定性:安丘汶河特大桥施工恰逢汛期,满堂支架若侵入河道会影响泄洪,而移动模架支撑点仅落在桥墩盖梁上,完全不占用河道断面,确保了汛期行洪安全。城市立交施工中,移动模架的场地优势同样突出 —— 某城市快速路立交工程场地狭窄,满堂支架法需占用周边小区绿地作为材料堆放场,而移动模架可将钢筋绑扎、模板调试等工序全部在已浇筑完成的桥面上进行,无需额外占用场外空间,仅临时用地面积就减少 80%。
这两大优势的本质是施工理念的升级:满堂支架法是 “逐孔搭建、一次性消耗” 的粗放模式,而移动模架是 “一次投入、循环利用” 的集约模式。从早期公路桥梁的简单应用,到如今高铁特大桥的规模化采用,移动模架凭借省材占地的核心优势,在支架材料成本高、施工场地紧张的场景中逐步取代满堂支架法,成为桥梁现浇施工的主流选择之一。这些实践并非依赖技术革新,而是对设备复用逻辑与空间利用效率的极致发挥,彰显了其在工程实操中的务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