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架横向开启与避墩移动技术是移动模架逐孔施工的核心环节,其发展历程与跨墩施工需求紧密关联。1959 年德国卡特克哈克桥首次应用移动模架时,采用分段式横向开启设计,实现了 31 米跨度梁体的过墩作业,但受限于机械控制水平,开启偏差常超过 20 厘米。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引入该技术初期,厦门高集海峡大桥施工中曾因横向移动同步性不足导致模架与桥墩卡阻,推动了《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对横向移动偏差≤10 厘米的强制规定,确立了现代横向操作的安全基准。
横向开启前的准备工作构成避墩移动的基础保障。施工团队需精确复测桥墩截面尺寸,根据实测数据调整横向开启量,通常预留 50 - 80 厘米安全间隙。液压系统调试严格执行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的标准化流程:检查横移油缸行程传感器精度,确保泵站压力稳定在 25MPa,通过空载试运行验证 “双泵双控” 系统的同步响应性能。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在准备阶段特别增设桥墩防护装置,用弹性缓冲垫包裹墩身易碰撞部位,预防移动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横向开启过程遵循 “对称递进、分级控制” 的操作逻辑。在完成底模中缝螺栓拆卸后,启动梳形横梁推移油缸,采用 “棘孔定位” 方式控制开启距离:每完成一个油缸行程(通常 50 厘米),使工作块进入下一个棘孔锁定,确保两侧开启量偏差不超过 5 厘米。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施工中,单侧开启至 4 米时暂停操作,对主梁挠度进行检测,确认无异常变形后继续作业,直至模架横向打开至 8.3 - 8.4 米的标准过墩宽度,这一尺寸设计可适配大多数 30 - 50 米跨度桥梁的桥墩截面。
避墩移动阶段聚焦于动态平衡控制。模架通过墩旁托架上的横向台车实现平移,液压系统实时调节两侧油缸压力,使移动速度保持在 0.5 米 / 分钟以内,且左右速度差控制在 10% 范围内。曲线段施工时,如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的弯道段,需解除部分横向约束,利用导向装置实时纠偏,确保模架中心线与桥墩轴线偏差≤3 厘米。移动全过程采用全站仪监测主梁姿态,当发现横向位移超过 10 厘米时,立即启动应急制动装置。
不同桥梁类型的横向操作呈现差异化特征。简支梁施工采用 “全断面一次性开启” 模式,温州灵昆特大桥 50 米跨施工中,通过 4 台同步油缸实现整体平移,单次避墩移动耗时控制在 2 小时内。连续梁则采用 “分节段递进开启” 工艺,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 0 号块施工时,先开启腹板区域模架,保持顶板支撑稳定,待过墩后再对称恢复,避免连续梁悬臂结构因受力失衡产生裂缝。
横向合龙的精度控制直接影响下一孔施工质量。模架到位后,通过调节丝杠进行微调,使底模中心线与设计轴线偏差≤2 毫米,梳形横梁接缝间隙控制在 1 毫米以内。南京长江第三大桥通过 “油压保压” 技术实现合龙后的刚性锁定,确保浇筑混凝土时模架横向稳定性,这套成熟的横向操作体系使其 25 跨箱梁施工实现零卡阻事故,印证了规范操作对工程安全的核心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