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式起重机安全管理体系中,交接班记录是保障设备连续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1997 年汉江集团某车间曾因天车司机在设备上违章交接班且未记录警铃故障,导致接班人员误启动设备引发死亡事故,这一案例凸显了规范交接记录的重要性。根据《起重机械安全规程》及行业管理制度要求,交接班记录必须形成标准化内容体系,承担起信息传递、责任划分和隐患跟踪的核心功能。
规范的交接班记录应涵盖三类核心内容。设备状态检查记录是基础,需详细记载吊钩磨损情况、钢丝绳断丝数量、制动系统响应性能等关键部件状况,以及控制器、限位器等操作装置的运行状态。运行信息记录需包括当班作业起止时间、吊载频次、最大起重量等基础数据,特别要注明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声响、振动或操作迟滞等潜在问题。安全事项记录则需明确警铃、紧急停止按钮等安全装置的有效性,作业区域障碍物分布,以及上一班未处理的故障隐患和处理建议。所有内容需经交班与接班人员共同核验,确保描述准确无误。
交接班记录的安全管理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保障信息连续性,通过书面记录将设备状态、操作要点和环境风险准确传递,避免因口头交接遗漏关键信息导致误操作。其次是明确责任边界,记录中双方签字确认的流程,使各班次操作人员对当班设备状况和作业行为承担明确责任,为事故追溯提供依据。最重要的是构建隐患闭环管理,记录中载明的故障信息可直接作为维修依据,如某企业通过交接记录追踪到制动器异响问题,及时更换制动瓦避免了坠落事故。此外,完整的交接记录还是特种设备年检的必备资料,体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合规性。
确保交接记录实效需强化管理机制。企业应建立记录归档制度,将纸质或电子记录保存至少 3 年以备追溯。实施 “双人复核制”,要求接班人员逐项核对记录内容与设备实际状态,发现不符立即上报。定期开展专项培训,使操作人员熟练掌握记录规范,杜绝敷衍记录或隐瞒隐患的行为。通过将记录完整性纳入绩效考核,从制度层面确保交接班记录真正成为安全管理的 “防波堤”,而非形式化的文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