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式起重机作业安全体系中,地面指挥人员的规范配置与效能发挥是预防误操作事故的核心保障。2024 年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 “11・18” 起重机械伤害事故中,因指挥人员未检查吊具连接状态盲目指挥起吊,导致预支模脱钩坠落造成 3 人死亡,这一惨痛案例凸显了科学利用地面指挥人员的重要性。根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及 GB/T 5082-2019 标准要求,地面指挥人员必须具备法定资质、掌握标准化信号体系并承担环境监控职责,形成 “人机协同” 的安全作业闭环。
资质门槛与基础配置是有效利用的前提。地面指挥人员必须取得 Q3 特种设备作业资格证书,经理论和实操考核合格,熟悉桥式起重机结构特性及吊具受力原理。作业时需穿着带有 “指挥” 标识的鲜明标志服,配备标准指挥旗和哨音设备,在嘈杂环境中应使用对讲机确保通讯畅通。企业应按 “一机一指挥” 原则配置人员,每班指挥人员连续作业时间不超过 4 小时,避免疲劳导致信号失误,且严禁无证人员临时替代指挥。
作业流程标准化是效能发挥的关键。作业前指挥人员需执行 “三查三确认” 流程:检查吊索具磨损情况及连接可靠性,确认被吊物重量不超过额定载荷;核查作业区域障碍物分布,确认吊运路径无架空线路等隐患;查验司机操作资格及设备状态,确认限位器、制动器功能正常。试吊阶段必须指挥起重机将吊物提升 20-30 厘米悬停,观察吊物平衡状态和吊具受力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方可发出正式起吊信号。吊运过程中,指挥人员需保持与吊物 3 米以上安全距离,站在司机视野清晰的位置,避免在吊物下方或旋转半径内停留。
协同机制构建是安全作业的保障。指挥人员与司机必须建立 “信号 - 确认 - 执行” 的响应模式:使用标准手势时,“起升” 信号需配合哨音一短声,“下降” 对应两短声,紧急停止则以双手快速挥动加急促长哨音强化指令。遇到视线受阻情况,应采用 “中转指挥” 方式,由辅助人员传递信号,严禁模糊指挥或擅自变更指令。当发现吊物晃动、钢丝绳异常抖动等险情时,指挥人员需立即发出停止信号,待隐患排除后重新启动作业,坚决执行 “十不吊” 原则,对超载、捆绑不牢等情况坚决拒绝指挥。
风险防控体系是效能落地的支撑。在交叉作业场景中,指挥人员需明确 “多机协同优先权”,后进入作业区域的起重机必须服从先到指挥人员的协调。夜间或照明不足环境下,需配备强光手电照亮指挥手势,雨雪天气应增加信号重复频次确保司机识别。建立指挥失误追溯机制,对信号传递错误导致的险情实行 “双签字” 复盘,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培训。企业每季度应组织指挥人员与司机开展联合演练,模拟突发状况下的信号传递,通过案例研讨强化 “信号不清即停机” 的安全意识,从资质管理、流程规范和应急处置三方面构建地面指挥人员的效能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