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式起重机安全作业体系中,操作员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是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的隐性防线。某工程现场曾发生因操作员擅自离岗帮忙操纵其他设备,导致无人看管的起重机起重臂倾覆,造成 6 名行人伤亡的严重事故,这类因注意力分散和责任心缺失引发的事故约占起重机械事故总量的 70%-75%。根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及行业实操要求,操作员的心理特质与抗压表现已成为与操作技能同等重要的安全考核指标。
核心心理素质构成需满足三类基础要求。情绪稳定性是首要特质,操作员在吊载精密设备或临近高压线路等高危场景时,必须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因紧张导致操作幅度过大或反应迟缓。持续注意力要求操作员能在长时间作业中保持专注,尤其在处理吊物晃动、制动异响等异常情况时,需同时监控吊钩位置、指挥信号和环境变化,杜绝因分心导致的判断失误。情境判断力则强调对复杂状况的快速评估能力,如面对突然出现的交叉作业人员或突变天气,需在 3 秒内做出 “停机避让” 或 “暂缓作业” 的正确决策,这一能力直接决定事故预防效果。
抗压能力的实操标准体现在三个维度。作业强度耐受方面,需适应每班 4-6 小时的连续操作节奏,在高温、噪音等环境中保持操作精度,企业应通过轮班制度避免操作员连续工作超过 4 小时,防止疲劳导致的反应速度下降。应急抗压表现要求在突发状况下保持冷静,如遇吊索具断裂征兆时,需严格执行 “先停机、后报警、再疏散” 的流程,而非盲目尝试应急起吊。压力源管理能力则聚焦长期作业中的心理调节,面对重复操作易产生的麻痹心理,需通过自我提醒强化 “每吊必查” 的安全意识,杜绝 “经验主义” 导致的违规操作。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评估需建立系统化机制。企业应实施 “三级评估体系”:入职阶段通过心理测试筛查情绪易波动、注意力分散的人员;实操考核中加入突发场景模拟,观察操作员在吊物突然摇摆、指挥信号中断等压力情境下的应对表现;日常作业中通过行为观察记录其专注时长、情绪稳定性等指标。培训内容需涵盖疲劳识别技巧,如出现反应迟钝、操作精度下降等信号时,应主动申请轮换休息。每月开展至少一次应急演练,模拟停电、吊物卡阻等高压场景,训练操作员在时间压力下的决策规范性,将心理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资质复审挂钩。
在多机协同作业等复杂场景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操作员需在接收地面指挥信号的同时,持续监控设备运行参数,这种 “双通道信息处理” 能力要求具备较强的心理负荷承受力。当出现指挥信号与设备状态矛盾时,需坚持 “信号不清即停机” 的原则,通过对讲机二次确认消除模糊指令,这种坚持安全底线的心理特质,往往能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企业需将心理素质培养与设备操作规程培训同等对待,通过案例警示教育、情景模拟训练和定期心理辅导,构建 “技能 + 心理” 的双重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