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模操作作为移动模架施工从混凝土养护到模架移位的关键过渡环节,其技术规范的形成经历了从经验摸索到标准化控制的发展历程。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早期移动模架施工中,因缺乏系统的操作流程,曾出现过因松模顺序错误导致模板变形、梁体表面损伤的案例。随着 DSZ32/900 等系列移动模架的应用和《移动模架安全操作规程》的完善,逐渐确立了 “先约束解除、后液压动作” 的标准化松模体系,在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等工程中实现了安全高效的模架周转。
松模操作的前期准备需满足双重技术条件。首先必须确认混凝土强度达到 25MPa 以上,且预应力孔道压浆完成至少 72 小时并经超声波检测密实度≥95%,这一双重条件在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施工中被严格执行,成为松模启动的刚性门槛。准备阶段需完成端模及散模的拆除清理,检查所有临时支撑与约束装置的连接状态,特别要确保影响外模下落的精轧螺纹钢吊杆已完全松开。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在松模前还会进行液压系统空载试运行,检查泵站溢流阀压力是否稳定在 25MPa,确保油缸动作无卡顿。
外模松模遵循 “分级释放、对称同步” 的液压操作逻辑。首先启动纵坡高处的两台液压泵站(无纵坡时启动前方泵站),同步顶升垂直油缸直至顶紧状态,旋下油缸螺母去除垫块,为后续下降预留 50mm 行程空间。这一动作的核心是通过预顶升消除支撑间隙,避免松模时产生冲击荷载。随后操作前墩两侧垂直油缸缓慢同步下降 50mm,全过程需控制两侧下降差不超过 30mm,观察员实时监测模板有无异常变形。后墩松模重复前墩动作,通过 “先前墩、后后墩” 的对称操作,确保模架主梁受力均衡。
开模阶段的液压动作聚焦于梳形横梁的精准控制。在完成底模中缝连接螺栓拆卸、人字形撑杆拆除等准备工作后,启动梳形横梁推移油缸。操作时先将两侧工作块调整至同一棘孔位置,统一下令同步向外推移油缸,完成一个行程后使工作块进入下一个棘孔,如此循环直至模床打开至 8.3-8.4m 的过墩距离。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施工中特别强调,单侧梳形横梁打开一米后需暂停操作,待另一侧对称打开相同距离后再继续,以防止模架产生侧向偏载。
不同桥梁类型的松模操作呈现差异化特点。简支梁施工采用 “全断面同步松模” 模式,温州灵昆特大桥 50 米跨箱梁施工中,外模松模完成后,内模通过自带液压小车沿轨道整体撤离。连续梁则需遵循 “分节段递进松模” 原则,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 0 号块施工时,先松开腹板外侧模板油缸,保持顶板支撑稳定,待腹板混凝土完全脱离后再对称释放顶板油缸,避免因局部受力导致梁体变形。这种差异化操作源于连续梁复杂的受力状态对模板约束解除的特殊要求。
液压系统的安全控制贯穿松模全过程。操作中需实时监测泵站压力波动,当发现压力异常升高超过 30MPa 时,应立即停机检查是否存在机械卡阻。油缸动作采用 “双泵双控” 方式,通过流量传感器确保两侧下降速度偏差不超过 10%。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在松模作业中配备了应急支撑装置,当监测到同步误差超标时,可立即启动机械锁止机构,防止偏差进一步扩大。这些安全措施使松模过程的模板损伤率控制在 0.5‰以下,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
从早期的手动螺旋千斤顶操作到如今的液压同步控制,松模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结构安全与操作效率的平衡。温州灵昆特大桥通过标准化松模流程将单孔模架拆卸时间控制在 4 小时内,较传统工艺缩短 50%,印证了规范操作的工程价值。松模操作的核心要义在于 “程序合规性高于速度优先”,这一行业共识已通过无数工程实践成为移动模架施工的基本准则。